第一讲 书法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难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课时 具体讲授: 一、什么是书法? 狭义而言,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 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 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 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 强。 古人所谓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 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 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 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 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 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 “神、气、 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 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 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 “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 字”、 “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 也称 “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 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其外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意思: 1、 书法是针对汉字书写而言的,不针对其他文 2、 书法是针对毛笔而言的,不针对其他工具。 因此,狭义的来说,书法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 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主要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等内容。 广义而言,书法则不仅指毛笔书法,还包括了钢笔书法、粉笔书法以及少 数民族书法甚至日本的假名书法、韩国的韩文书法等等。 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与中华民族精神 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 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 个中国人有责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 使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 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 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 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 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 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汉代的杨雄曾 说过: “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 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 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 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 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 “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 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 “爱 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 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 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讲 楷书点与提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点、提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 点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 而且变化很多的一个笔画。 1、露 锋 点 “露锋点”顾名思义在点的左上部有一露锋的锐角,这也是点的主要表现 形式。如颜体和柳林 “太”字的点,都是露锋点。其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笔锋提至中心处);④自右向左 圆转收笔。露锋点均有尖锋,起笔无须回锋(回锋就是藏锋点了),故应直 下起笔。如果写点仅有起笔、按笔下行而没有③、④两个动作,点的下方 容易出现折木现象,故须提笔让锋尖在折木之处圆转收笔。 2、藏 锋 点 藏锋点是将点的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故又称圆点。如颜体 “令”字的点 和柳体 “并”字的右点,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 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他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3、相 向 点 面对面的两点,称相向点。颜体 “孫”(孙)字中 “小”的两点和柳体 “宗” 字的下部两点是相向点。相向两点的右点写法与露锋点相同;左点写法却 不能一概用露锋点的写法去生搬硬套。这与竖画垂露的收笔方向相同,故 左点的收笔方向应该是从左住右收。 其写法: ①向左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接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圆转收笔。 4、出 锋 点 点,有腹有背,圆弧部分为背,近乎直线的部分为腹。出锋点与露锋点的 态势大致相似,只是在露锋点的腹部多出一个锋尖即为出锋点,如柳体“丘” 字中间的一点。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右往在再向中收笔;⑤顿 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点的出锋与撇和悬针竖的出锋一样,要注意笔笔送 到。有的出锋点的出锋处在点的上部而不 在下部。如颜体 “充” 字的上点,与一般的出锋点的写法也不相同: ①逆锋向左上起笔;②提笔圆转;③顿笔渐按;④提笔折锋;⑤向左渐提 出锋。此点没有提笔圆转的收笔动作,毛笔下顿铺毫后笔锋在④处笔腹已 在点的底部,这时提笔,笔尖仍在④处,然后折锋,向左渐提出锋。所谓 折锋,就是将圆锥状态的笔毫,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面,如果下顿的 是 “南面”的笔毫,那么提笔后折换成 “西面”的笔毫,然后再稍顿渐提 出锋。这时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仍保持一致,故还是中锋运笔。 5、呼 应 点 呼应点位置态势与相向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左点的腹部多一个出锋的锋尖, 右点与露锋点完全一样。柳体 “其”字的左右两点就是呼应点。其左出锋 点的写法: ①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再向中圆转;⑤典顿笔;⑤ 逐渐提笔向右出锋。 颜体“少’字的出点锋左与柳体“其”字的左出锋点稍异,但与上面颜体“充” 的折锋出锋点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呼应点除了左右书写线路不同外,还有一个出锋的方向问题。如 “少”字 左出锋点的锋向所指,必然是右出锋点的起笔之所在,而右出锋点的锋向 所指又恰恰是下一笔画的起笔之所在。这就是互为呼应。呼应点的左点为 呼点,右点为应点;同时,右点对下一笔画来讲也是呼点,呼出下一笔画 来。这就叫前呼后应,笔断意连。写时左点出锋后,笔虽离纸,笔画断升, 但笔在空中仍然按呼应方向 “飞渡笔意”,笔意是连的。这种 “飞渡”即点 画间的呼应贯气。 6、相 背 点 八字形分开的两点,为相背点。如颜体 “舆”(与)字与柳体“其”字下的 两点就是相背点。其右点与露锋点同,不再赘述。其左点实际上是短撇, 其写法可参照短撇的写法。左点撇出虽与右点相背,但撇出后笔锋在空中 有个反方向弧度轨迹,然后落到右点起笔处。这就像打篮球的扣篮动作一 样,可以正面扣篮也可以反过来扣篮。但相背的两个点在书写时一定要连 续完成,使其笔断意连,切不可写完左点放下来蘸墨、掭笔或看字帖,然 后再写右点。 7、 水 三 点 三点水边旁就是 “水三点”。如颜体 “江”字、柳体 “海”字的三点水,形 态基本相似,第一、二点均为露锋点,第三点为左出锋点,露锋点和在出 锋点的写法上文已述过。要注意的是每一点的向背、角度及位置的变化, 第一、二点均面向左下,第三点面向右上且有出锋。这三点的位置一般呈 弧线排列,而非直线。其角度第一点比第二点略大,相应来说,柳体比颜 体的角度大。第三点的出锋部位柳体点比颜体略高些,但它们出锋所向, 均与下一笔画的起笔处相近。 8、火 四 点 “火四点’即 “四点儿”。如柳体 “然”字下的四点古代篆书写成 “火”, 这也许就是 “火四点”之名的来历。。火四点一般情况下左边第一点和右边 的第四点面向里背朝外,形成向内合抱的态势。这就符合组字八面拱心的 基本规律。书写时,火四点要讲变化,不可机械照搬,颜体和柳体就不尽 相同。总之,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向背之势及呼应关系。 9、点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画圆 “画圆”是指用画圆的方法来写点。形成原因:按错误行笔线路书写,且 没有按笔铺毫,而是画圆圈,甚至中间还留了白,然后再填实。纠正方法: 不逆锋起笔,而是直下起笔,特别要注意将笔下按铺毫后再提笔圆转收笔。 b、凹腹 “凹腹”指点状如腰子,腹部凹陷。形成原因:其一,与画圆写点错误的 行笔原因相同。其二,注意了点的背部的弧线,忽视了点的腹部的平满, 整个行笔按点的背部的弧线画。其三,亦是最关键的原因,缺少 “逐渐按 笔”的动作。纠正方法:不按画弧的错误方法写,而是直下起笔,在向右 下行笔时逐渐接笔铺毫。 c、折木 “折本”指点的尾部犬牙交错,状如折木。形成原因:只有直下渐接这两 个动作,而缺少提笔圆转收笔的动作。纠正方法:按正确方法书写,注意 提笔圆转的动作,将折木补圆满。 d、图钉 点的尾部肥大如图钉,称为图钉。形成原因:按笔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作 圆转,圆轻处必成墨团。纠正方法:按笔铺毫后要将笔锋提起,然后再作 自右向左圆转动作。 f、散锋 “散锋”指左出锋点或右出锋点在出锋处虚散不实。形成原因:写出锋点 时按笔铺毫然后就向右方横向扫出为左出锋点病笔,向左方横向扫出为右 出锋点病笔。因为笔毫扫出时呈偏锋状态,缺乏中锋的锋尖。纠正方法: 在直下渐按铺毫以后必须增加提笔圆转的动作,使笔尖回到近中处,然后 再顿笔渐提出锋,这时才是中锋运笔。可见点的出锋也有中锋偏锋之别。 g、麦芒 点的前部尖细如麦芒,称为 ‘麦芒”。形成原因:起笔动作过长,按笔动作 过迟。纠正方法:起笔的同时即逐渐接笔铺毫。 h、违势 点的态势变化多端,不同字的不同位置,其点的态势也各不相同,它有向 背的变化,有角度的变化,稍不留意即会出现违势现象。违势大致有以下 几种情况: (l)向背错误,点有腹背之分,若不辨腹背就会出现错误。如 “心”的左点应该自左向右圆转收笔后接写心钩,其腹应向字内、背朝外, 中心的点也应背左腹右与右边的点互为相向;(2)呼应错误,呼应错误常 常出现在左右有对应点的宇中。写时要注意左点出锋方向所指应为右点的 起笔处,右点的出锋方向指向下一笔画的起笔处,一气呵成,不可写一笔 蘸蘸墨或看看字帖后再写下一笔;(3)位置有误,位置有误指的是点在字 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处理不当;(4)角度有误,角度有误是指点的态势与 水平线的夹角角度不合常理,缺乏顾盼。 二、 提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提画又称挑画,与撇画的形状相似、方向相反,写法与撇相近。 1、 方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方笔的称方挑。如柳体 “捷”率提手旁的挑画,写法为: ①向右下切笔直下起笔;②提笔;③稍顿折锋;④向右上渐提出锋。 2、 圆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圆笔的称圆挑。如颜体 “挍”字提手的挑画,写法为:① 逆锋向左下起笔;②自左向右上圆转;③顿笔;④向右上逐渐提笔出锋。 挑画的出锋一般也存在呼应问题,其锋向所指大致为下一笔画的起笔所在。 3、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锯 齿 挑画 “锯齿”指左上一面光洁右下一面毛涩的现象。形成原因:写方笔挑 画切笔直下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往右上挑出。纠正方法:增加提笔动作, 使笔锋变正即呈中锋状态,然后再渐提出锋。 b、烟 斗 “烟斗”指挑画的头部出现如烟斗状突出部分。形成原因:在写圆笔挑回 时从左上往右下圆转以后没有回到中心,而是在右下方即顿笔渐提出锋。 纠正方法:起笔圆转至近中处再顿笔,要便挑画的两边整齐对称。 c、鼠 尾 挑画 “鼠尾”指锋尖呈尖虚状。形成原因:渐提出锋时速度过快,笔锋没 有送到位。纠正方法: 在写挑画渐提出锋时,行笔速度放慢些,将笔锋一 直送到尖锋处才收笔。 d、角度有深 “角度有误”指挑画写得过于平,缺少自左下向右上挑出的力度。例如“括” 字的提手,如果挑回角度有误,整个字笔画间极不和谐。形成原因:挑画 的出锋也存在呼应问题,如果呈水平状,态势与下画不合,下贯气。纠正 方法:写挑画时,注意挑笔的态势,出锋方向基本朝向下一笔画的起笔。 第三讲 楷书折和钩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折、钩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折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1、横折竖 横与坚画的连接叫横折竖,其连接处称 “折”。如柳体 “口”字及颜体 “言” 字下 “口”的 “折’即上横与右竖的相连处。柳体 “口”和颜体 “言”字 都是方折,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向右上提笔;③顿笔;④提笔换锋;⑤顿笔;⑤中锋下行。 实际上第②步至第⑤步就是边锋方笔竖面的写法,横折竖画就是横画结束、 坚画另起重写的结果。为了使横画中锋变成竖画仍处于中锋状态,必须有 一个提笔换锋的动作。我们在前面一再强调提笔的重要性,它是中锋运笔 的前提,在写折回时尤为重要。古人把这种转换笔锋的动作称之为 “暗过”, 即暗中过笔,也就是用提笔的方法令其换锋。古人将横画结束、竖画另起 再写的方法又称 “笔笔断而后起”。但不能误解为横折竖一分为二,将 “口’ 字变成四笔。 有人将字帖上的断笔误解为书家的风格而学,是要不得的。方折还可以用 笔毫毫面翻折的方法来完成。即:在横画结束后,提笔使毫面改变一个方 向再顿笔,然后写中锋竖画,同样能达到方折目的。此法在行草书中大量 运用,楷书中用得不多,因为不易写得干净完美。横折竖中的圆折写法与 方折写法稍有不同,实际上它是横画与圆笔竖画的连写。 2、竖折横 竖与横画连接称为竖折横。竖与横的连接形式不同,写法也不同。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自左向右收笔;③顿笔折锋;④向右中锋行笔。 3、折的其他形式 折画的形式较多。如 “玄’字既有撇折点,又有撇折挑; “子”字是挑折 撇; “女”字是撇折长点; ‘郎”字左边是横折竖与竖折挑,布部是横折 撇。折画的写法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前一笔画结束,后一笔画 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 4、折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扁 笔 。折的扁笔是常见病笔。如图 75 所示横折竖的扁笔,竖折横的扁 笔,撇折挑、挑折撇的扁笔,其质感粗而扁。形成原因:书写折时没有转 换笔锋的方向,由原来的中锋硬折成扁笔偏锋,故下一笔画粗而扁。纠正 方法:前一笔画完成后即提笔转换笔锋方向,或用翻折的方法改变毫面方 向,然后再写下一笔画,使其仍然保持中锋运行。 b、鹤 膝 。折是两个笔画交接点,在折处形成如鹤膝一般的肿胀为 “鹤 膝”。形成原因: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写折时笔没有提起来,而是将处于 下按状态的笔锋直接硬扭过来,这时锋向是转换了,但在转换锋向的同时 必然在笔画外形成以笔腹为圆心、以笔腹到笔尖为半径的圆弧形的鼓出部 分——鹤膝。其二,运笔方法正确,但由于书写速度过慢,在换锋时的提 笔、按笔、再提笔的过程中,墨不断地往外涨出,形成鹤膝。纠正方法 : 其一,参照折的正确书写法,用提笔或翻笔来转换笔锋方向;其二,加快 书写速度。古人将这种适当加快转换处运笔速度称为 “留处行”。 “留处” 是笔停留之处,如转折、挑剔之处。 “留处行”就是写到转折挑剔(钩) 处,行笔速度要比平直之处要快,因为折处钩处笔锋要来回提按重复,若 按平直处速度写,必有墨涨出。 c、塌 肩 。横折竖画之方折处坍塌如 “美人肩”,称为 “塌肩”。形成原因: 书写时缺少向右上提笔的动作,而是直接向右下顿笔写竖画。纠正方法: 按正确书写法加人向右上提笔的动作。 d 、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抬 肩。在横直面的交接处,竖画高出许多,称为 “抬肩”。形成原因: 横结束写竖时向右上提笔幅度过大。纠正方法:减小提笔幅度。向右上稍 提即可。 三、 钩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 钩是一种常见的笔画。钩有竖钩、横钩之分。在书写方法上,无论是竖钩 还是横钩,都是竖 画或横画与点的出锋相结合。因此,钩的书写亦是竖画、横画与出锋点的 连写。 1、 竖 钩 颜、柳坚构的写法基本相同。但在提笔到出锋的运笔方法上,又有提转竖 构与翻折坚钩两种。以颜体 “明”字与柳体 “利”字为例,其竖钩为提转 竖钩。其写法为: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 锋。 因竖钩是竖画结束再写点的出锋,所以注意事项可参照点的出锋。 2、 横 钩 横钩,最典型的就是秃宝盖头的第二画。如柳体 “常”字与颜体 “軍”(军) 字的横钩。写法为: ①中锋行笔;②向上提笔;③逐渐按笔;④提笔;⑤自右向左圆转至近中 处;⑥顿笔;⑦逐渐提笔出锋。其③-⑦即右出锋点的写法。其注意事项 可参照出锋点。颜。柳横钩大同小异,只是颜体第③步按笔的角度比柳体 略小、略陡而已。 横钩还有另一种写法,即用折锋的方法运笔出锋。如柳 体的 “额”字与颜体的 “富”字的横钩,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提笔右上 ③顿笔;④略提折锋;⑤渐提出锋。这种写法与 竖钩的折锋写法相似,由顿笔右下时直接折换毫面,翻折后的笔毫方向与 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故仍是中锋运笔。这种方法在行草书写中普遍使用, 它可加快书写速度,但笔画不如提转的方法写得干净,有时会有“贼毫”(笔 画外有笔毛的痕迹)露出,故书写时仍须略微提笔再折锋,确保笔画的干 净利索。 3、戈 钩 戈钩的书写难度相应来说比竖钩大一些,主要是戈钩的弧度变化及下行的 位置不易掌握。颜体 “武”字与柳体 “成”字的戈钩写法大致相同,只是 出锋方向略有不同,其写法为: ①中锋向右下行笔;②提笔;③自下往右上方圆转;④顿笔;⑤逐渐向右 上方提笔出锋。戈钩也可以用折锋的方法完成,书写方法与横钩翻折出锋 相类似,出锋的方向与横钩的翻折出锋方向相反。 4、心 钩 心钩写法与戈钩相近,只是弧度略大,接近于平写。颜体“愍”字、柳体“悉” 字均有心钩。心钩有两种写法,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①中锋向右行笔;②提笔;③向右上再自右向左圆转或自下往右上转;④ 顿笔;⑤逐渐提笔向上略偏左出锋。心钩 的出锋也可以用竖钩、横钩折锋 的方法以及向相反方向出锋,这里不赘述。钩有出锋,其锋向所指也就有 个呼应问题。如颜体 “愍”和柳体 “悉”字,心钩出锋后接写中间的点, 故往左上出锋。 “呼应”,使笔画之间产生了承接、传神之韵,是写毛笔字 不可缺少的活力所在。 再如柳体 “必”字,心钩的出锋引出长撇,然后空中乘势而上写上点,上 点又引出左点,最后左点遥呼右点,使整个字凝神聚气。其功夫便在于 “呼 应”。追求呼应效果,就必须了解:毛笔字的笔画出锋所向必然是下一个笔 画的起笔所在处。这也是我们临习古帖时追寻书者笔顺先后秩序的重要线 索。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对临帖的笔顺秩序将大有好处。 “钩”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以外,还有 “风”字的撇钩与横折竖弯钩,但 撇钩近于竖钩,风钩近于心钩,故不细述。 5、钩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钩的病笔主要是散锋、坠锋、长颔、尖颔、悬囊等几种,虽然不同的钩病 笔所处方向。位置不同,但原因相同,故以竖钩为例介绍其形成原因及纠 正方法。 a、 散 锋。钩的 “散锋”指出锋处虚散平扁,没有形成钩尖。形成原因: 写竖构中锋下行到钩出处没有提笔转换笔锋方向,而是顿笔往左推出。因 自上而下运笔时笔尖在上、笔腹在下,突然改向往左,变中锋运笔为偏锋 运笔,所以出现扁平散锋。这与点的出锋的病症如出一辙,可见钩与点一 样,也同样存在中锋运行问题。纠正方法:在出锋前要增加 “提笔”动作, 提笔是中锋运笔的前奏,然后再顿笔渐提出锋。 b、 坠 锋 。坚钩 “坠锋”指出锋是圆弧形下坠状。形成原因:书写时手腕 枕于桌上,到出锋处很容易形成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指所执持的毛笔为半 径的圆弧,故锋尖呈下坠圆弧状。纠正方法:悬腕,最好是悬肘书写,使 竖钩平出。注意出锋的速度不要过快。 c、 长 颔。 “长颔”指竖构的垂露部分加长长的下巴。形成原因:坚画结 束在提笔圆转以后多了一个往上行笔的动作。纠正方法:提笔圆转后即顿 笔,渐提出锋,无须再向上回锋。 d、 尖 颔 。竖构的 “尖颔”指垂露部分往左下延伸如向前翘起的尖尖的下 巴。形成原因:竖画结束提笔向在圆转时幅度过大;或用折锋法书写时提 笔向左下行走过头,超过了竖画的左边线。纠正方法:提笔由右向左圆转 时笔锋不要超过竖画的左边沿线。 e、 悬 囊。竖钩 “悬囊”指委露处肿胀加水囊。形成原因:其一,竖画结 束后缺少提笔动作,直接圆转,由于笔毫处于下按状态,圆转运笔使垂露 肿胀。其二,竖画结束时虽然提笔了,但圆转了几次或圆转范围太大、圆 转速度太慢形成肿胀。纠正方法:首先必须提笔,然后圆转速度稍快些, 回转幅度不能超出竖画的宽度。
江西九江修水县妇幼保健院长年招考聘用编制外合同制工作人员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77名中小学教师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公开招录15名村(社区)后备干部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关于公开向社会招考1名编外工作人员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公开招聘17人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桂林市自然资源局直接面试公开招考6名编外工作人员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事业单位集开招考26名工作人员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盐城射阳县招考聘用部分村(居)宣传文化管理员42人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公开招录7名工作人员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招聘人员30人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综合模拟试卷+答案解析.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