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托料时有时会发生托料粘于墙面上、托料花纹错位、托料托壳等问题。1.托料粘于墙上:
画心修整后,根据字画的幅度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
①画片。字画四周镶嵌绫绢、扶背后装入镜框的称“画片”,也称“镜心”,有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的裱绫,上下两条边大小相同,两条立柱应比上下的两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条绫边宽。立式的两条绫边相同,天头要比地头略大。
②条幅。俗称“中堂”。立式画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条幅。天地头、绫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画心大小确定。横式画心多裱成横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镶绫边,只镶上下隔界、天地头及古铜绢边,天头处贴两条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绶带”,又名“惊燕带”。横披粘上天杆,两头分别粘上月牙杆的称做“月牙杆横披”。数幅内容相关而又张幅相同的立幅画心,可装裱成条屏、通景屏或对联。屏类条幅的天地及边界的裱绫不宜大;4条、6条或8条的通景屏,因画面相连,只在上下两条的外边镶绫。
④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卷、书籍、契证等文物,经过洗污补托,如有残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残缺处的色调全补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另外,在托料起台时,两手要抻平托料一端抬起。如果两手没有抻平托料,使托料中间打折,则起台时很容易引起打折处绫料与托纸起台不同步,导致壳层。
2、对联,秦汉以前用桃木作板分写神恭、郁垒神名,悬于门之左右,以为驱
鬼压邪之用。至五代,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世称题桃符,这是对联的起始。宋时,民间广泛张贴对联,后盛行于明清。
3、宋代开始流行用书画裱成条幅装饰壁面,称为屏条。元代则通行墙皮画,即把托好的大幅画用来遮壁。至明、清发展为4~12幅画面,拼成为整体的一幅连屏,称为通景屏。由于通景屏跨幅连景,中间不宜用镶料,不然有隔断之感,故中间几幅的左右和外侧两幅的内边,仅镶一条约半厘米的绢窄边,隐在画幅背后,起护托作用。每一条屏条,要求裱得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一般都用一色浅米色或浅湖色绫绢装裱,通常尺寸比立轴为短,并排挂在一起,中间不露出墙壁,所以地杆不装轴头,两端用色锦封。另一种是四条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景物,或四条篆、隶、正草等书法的屏条,都称为一堂。
唐朝张彦远讲:“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在关注着书画作品的命运,也暗示当时有着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画操作工艺。
1、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
4、册页,在唐以前,书画都以卷轴,因阅读不便,唐始有将卷轴分割成多页的,为防遗失,便装潢成册,方便观看,名册页。册页的装裱基本方法一如卷轴,但装裱纸层加厚,至少要裱纸八层,使之硬如纸板,再大还须加层。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
②揭旧。揭前在画心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旧字画多有断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揭画心上的旧纸,一般应根据字画的薄厚、残状、颜色以及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揭旧方案。
一般是因为托料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避免的方法是在托料之前,首先用水把绫料固定在案面上,然后理正经纬。托料上墙时,如果两手高度不一致或使托料中部下垂,也可导致托料花纹发生拧劲错位。
除了将气吹到托纸与绫料之间导致此原因外,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还有刷浆不匀,排刷不实,或上墙时出现托料打折等。有时也因为浆水过期失效,所以在托画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浆水的质量,力求浆水刷的薄厚适中,分部均匀。尽可能排实,排匀。
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大多画在帛和绢上,后来更多的画在宣纸上。因宣纸质地薄软,容易破损和皱折不平,为了便于观赏和收藏,必须加厚加固,古人开始在画心背面托裱麻纸、布帛等材料称之“裱褙”。为了使裱件典雅美观,画心四周镶上绫、绢等丝织品。破残污损的古画哪怕是已经支离破碎,只要经过能工巧匠的揭裱便能使之恢复原貌并能延年益寿。保护国家文物使名人真迹能流传百世,应归功于神奇的装裱艺术。
①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不断总结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体系。但我国感性教育多于理性教育的传统,导致很少有关于学术理论性文章的出版。作为相对冷门的中国书画装裱,理论资料就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又使装裱这一领域充满了“神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业余装裱爱好者,很难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弄清楚,弄明白。如果遇到紧急事故——画心跑色[①]、裱件走墙[②]……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
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
③托补。已揭好的画心,如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比命纸命绢稍浅的旧色纸。如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字画,一种方法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
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网结带。
装裱古旧字画,需经过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矾挣全色、刺制裱绫、镶嵌绫绢、转边扶背、砑光上杆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为:修复画心、品订裱式等。
①去污。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如画面颜色稳固,可将画心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明净。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画心生霉,有黑有红,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时再涂双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画心,免蚀纸绢。
③手卷。狭长的横幅画心,可分别裱成大镶、小镶或撞边手卷。卷类裱式结构复杂,裁断各部位的裱料都应参照一定的尺寸规范,力求使画面美观、协调。装裱手卷,注意参差接缝,避免迎首、画心、尾子的镶缝赶在一条线上。迎首应选旧色洒金纸或藏经笺等名纸。包首宜用旧锦,手卷剔子和轴头多用玉石琢磨而成,如用象牙雕制,色雅结实。卷类字画放置案几欣赏,为避免包首受损,可做软囊楠木或金丝红木盆装置。
装裱的款式,可分为悬挂款式与案头款式两大类。悬挂款式又分为镜片、条幅、横披、对联、屏条、通景屏等,案头款式分为手卷和册页。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其工序方法也不相同,下面介绍最基本装裱工艺的工序和制作过程。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许多小的工序。
装裱字画的绫绢须经过调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画面色彩的浓淡、繁简及用途来选择。天地绫子的花纹图案要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铜色小边,用绢染托。染托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用皮纸托料的时候。由于皮纸的质地很薄,吸水性能又很好,因此,在托料时浆糊很容易透过皮纸。而托料上墙时,有皮纸的一面冲里,直接导致皮纸粘于墙面。即使是用宣纸托料,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影响托料的平整度,也使托料部分托纸被粘掉,造成托料不能使用。
防止托料粘于墙上的方法是:在托料上墙之后,快速将托料展平,并将托料四周排实。然后从托料一侧掀起一小口,向皮纸与墙面之间吹气,使托料与墙面形成一层空气隔离层。由于皮纸透气性很好,空气隔离层中的空气很快便会漏掉,这时皮纸又会与墙面吸合。因此,在皮纸上的浆糊没有风干之前,最好再进行一到两次吹气。我们在吹气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气吹到皮纸与绫料之间。否则,就会使托料发生“壳”的现象。即使重新在墙上排实,也难免造成绫料花纹错位及增加吹气难度。在托料晾至半干后上墙,也是避免粘墙的有效方法。此外,还不可忘记在托料一角留一个启子口,否则,在下墙的时候,将会十分麻烦。
书画装裱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对画心的托裱。一张帛绢或宣纸经过绘画或书写以后,我们都称它为画心。画心由于着墨或着色会出现皱折不平的现象,同时,画心的四边还需要镶接各种材料作为保护和装饰,为了使画心平整及与四周镶接的材料厚薄均匀,需要在画心背面粘上一层纸,这就叫画心托底。它是影响裱件质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将画心反铺在干净的画案上,并在画心背面喷洒细水花,让画心润潮展平。)
④册页、碑帖。一般画心小而数量多的可分别裱成开版册页或推篷册页。开版册页的画心在右开,题诗则在左开,天头稍比地头大,立柱、分心与地头基本相同。推篷册页的画心裱在下开,题诗裱在上开,天头与地头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宽度相同。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面可以织锦或缂丝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红木制作。裁刺册页刀口要整洁。将碑文裱成一本本的开版册页,称做“碑帖”。裱帖规格与裱册页相似,但程序较多,首先要等定每行字数,每页若干行以及抬头、年月、落款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画好样式,再行装裱。裱帖要备制墨纸,以供补缝,也应选配名纸作前后副页。五镶经折的裱式,不用绫绢而用宣纸作镶料。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